Centralsouth Bureau of China Metallurgical Geology Bureau
我叫于启慧,是中南局原601队的退休职工。1968年底从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分配来到原609队,在鄂东这块宝地从事地质勘查及相关工作,从钻探工、地质技术员、地质组长、队办主任、勘察队队长到任大队总工程师,一步一个脚印直到2000年底退休,退休后仍发挥余热。
在我几十年的地质生涯中,感受最深的是老一辈冶金地质人艰苦奋斗、齐心协力、攻难克坚的敬业精神和为国探宝的献身精神。我刚参加工作时,安排我在钻机劳动锻炼。在鄂东铁山铁门坎打钻时,使用的老式的苏式四角塔钻机。那时,山上无路,上十吨重的设备、器材,全靠工人们肩拉人扛搬至现场。由于当时安全设施还很落后,我所在的机台一位钻探老班长被掉落下来的副塔梁砸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付出了惨痛代价后,609队全队上下加强了安全措施,并有步骤地进行了设备更新,不断加强钻探人员的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钻探质量和效率。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609队以其雄厚的综合实力,一流的钻探水平和卓著的找矿成果而名扬四海,全国各地来609队参观取经、实习锻炼的人员络绎不绝。
那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年钻机大搬迁的情景,当时许多钻探工地,无公路通达,只有崎岖坎坷的小道,钻机搬运十分困难,钻机大搬迁时,全队总动员,无论是机关干部、后勤工人,甚至医务人员都出动。在那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曾创造过钻机从一个山头搬至另一个山头,当天安装开钻,且进尺80多米的施工奇迹,这一记录即使在今天交通发达、又有推土机开路的条件下,仍然是难以打破的,“四特别”精神在地质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工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是,“科技创新是冶金地质工作的第一驱动力”。我在金山店矿区工作了十多年,对那里的地质情况比较了解。金山店岩体是鄂东六大岩体中最小的一个,但围绕该岩体的接触带却分布着不少的铁矿床,大、中、小型都有。于是,我对金山店矿区的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提出了对称构造控矿理论,推测在金山店岩体西端有隐伏隆起接触带和成矿地层的有利条件。但该地地段地表异常很不明显,许多人不相信我的推测。在当时的地质组长的支持下,采纳了我的建议,于李万隆地段布钻,终于发现和查明了李万隆这一中型铁矿床。1982年中南局授予609队李万隆矿床找矿三等奖。1985年以后,全国地勘行业出现了萎缩和不景气的状况。时任中南冶勘公司党委书记王安逢同志来609队调研,召开机关人员大会,我在会上提出“早转产、早主动”的想法。许多人不同意我的意见,认为地勘行业是“铁饭碗”,是国家确保的,投资减少只是暂时的。我摆事实讲道理,并表示自己不要这“铁饭碗”,带领部分机关人员去抢先占领地质市场。我的观点得到了时任大队总工周安全的支持。我同几位地质、测量、钻探骨干为核心,组建了鄂东第一支工勘队伍。万事开头难,没有工勘设备,缺乏工勘专业人才,黄石市部分市场已被当时的武汉勘察公司占据。“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面对困难,我带领几名业务骨干到中国地质大学“拜师学艺”,到该校水工系向老师们请教,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并赠送给了我们不少参考资料和书籍。而后,我利用我当时任中南工业大学湖北校友会副秘书长的身份,到鄂东不少校友单位拜访老校友,寻求帮助和合作。没过多久,鄂东许多矿山的工勘工程都指定由609队承担,如铜录山的尾矿坝加高加固及筑坝材料勘察工程等有影响的项目都交给了我们。尔后,在承接黄石某大型住宅区勘察任务时,我们又以一流的勘察方案赢得了设计单位的信心,将工程从自认为很有把握的竞争对手那里“抢”了过来。
当然,要想稳固地占领市场,赢得信誉,最终还是需要过硬的质量和诚信经营。从一开始,我就将抓质量、抓施工安全放在首位。如1987年我们承接了大冶有色铜录山矿竖井工程地质勘察任务,我们科学编写施工设计,精心施工,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出色的完成了共10个钻孔的施工,各项技术指标全部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所提交的报告于1992年荣获冶金部优秀工勘二等奖。这是勘基公司成立初期最早获得省、部级奖的工勘成果之一,并被列为勘基公司向建设部申报甲级资质的主要业绩。该报告书后来成了同类工程报告书的范本,供有关人员学习参考。
70多年来,几代冶金地质人为工业建设和社会发展立下了赫赫功战功,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冶金地质工作者发扬“三光荣”“四特别”谨慎,那么即使脚底下有矿,也始终埋于地下,更谈不上“产业报国”。
如今,改革大潮推动着各行各业阔步前进,冶金地质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做为一名老冶金地质人,有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1.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坚定地弘扬冶金地质人的优良传统。我们既然选择了地质事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选择了奉献。因为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野外工作是其主要工作方式,脑力劳动伴随着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是其主要特点。不论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还是在工作、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终始终是广大冶金地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尽管现在交通及地质装备已大有改进,但“老三宝”罗盘、地质锤放大镜仍是新一代冶金地质人的“武器”。只有继续保持和发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才能迎难而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创新”则是要与时俱进,锐意前行,面对新征程新挑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展开新的思考,进行新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实现新的创造。
2.抓好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潜下心来作学问,搞好资料的二次开发。地质工作是基础性工作,不能不加分析地盲目开展,地质工作要有坐冷板凳的耐力和能力,成功需要锐意进取,也离不开沉潜积淀。“欲速则不达”,坐冷板凳清湛如水,不动如山。且地质工作是集体劳动,任何单打独斗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团队合作,多兵种联合作战,多学科共同攻关,找矿才能有重大的突破。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地质研究工作,搞好资料的二次开发。如鄂东南地区,历经几十年的勘查和开发,积累了堆积如山的地质资料,若能将这些资料重新清理,很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为我们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新的依据。
3.努力加强非金属矿产的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我们要加大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评价。有专家称21世纪为“新石器时代”。近几年来,我对鄂东南的非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写出了《鄂东南非金属矿产资源研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鄂东南已发现的非金属矿有40多种,但已探明资源的非金属矿产仅有10余种,大多数非金属矿仍然沉睡在地下,等待着地质工作者去唤醒。特别是许多矽卡岩矿床的围岩为厚大的碳酸盐岩,其中有些已达到重质碳酸钙原料的标准。此外,还有矽卡岩中的宝玉石矿,有待我们去发现。总之,只要我们攻坚克难,担当尽责,就会打造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市场需要的地质找矿产品,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